资本市场治理涉及面广、系统性强、难度大,投资者保护更是一项长期工程,需久久为功、协同推进。
2024年9月,A股市场掀起了一轮强劲的上涨行情,超过300家上市公司股价涨幅达50%以上。然而就在这片繁荣景象背后,一大批上市公司股东却悄然掀起减持潮,短短10个交易日内,沪深上市公司披露了161单股东减持计划。
面对这股“顶风”减持的暗流,证监会果断出手,一场针对违规减持的监管风暴正式来袭。
1 四地证监局同时出手
10月11日晚,资本市场见证了罕见的监管协同行动。北京、上海、深圳、江苏四地证监局同时出手,针对三名投资者违规减持上市公司股票的行为采取行政监管措施:责令购回、上缴价差、记入诚信档案。
这份罕见的监管行动涉及北交所上市公司华信永道、艾融软件、百甲科技、鑫汇科。数据显示,在9月27日至10月9日期间,汪小清通过大宗交易方式买卖华信永道和艾融软件,获利超过3200万元。
2 违规减持花样百出
在我乐家居案例中,于范易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集中竞价方式清仓减持了2244万股,并神秘地买回了4200股。这一操作发生在股价连续8个涨停板后,套现金额高达3.54亿元。
违规减持行为在A股市场并非个例。东鹏控股今年已经遭遇第五次股份减持,累计套现约38亿元;美的集团在10月8日单日被减持金额达3.46亿元。
3 减持新规强化监管
其实早在2024年5月24日,证监会就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将原有的规范性文件上升为规章。
新规严格规范大股东减持,明确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破发、破净、分红不达标等情形下不得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或者大宗交易减持股份。
同时有效防范绕道减持,要求协议转让的受让方锁定六个月,明确因离婚、解散、分立等分割股票后各方持续共同遵守减持限制。
4 司法判决双“首案”
2025年9月,证券市场接连出现两起具有示范意义的司法判决,涉及上市公司内部人员违反增持承诺和不减持承诺的民事赔偿责任认定。
在上海金力泰化工案例中,时任董事袁某与控股子公司总经理罗某公开承诺增持公司股份不少于3亿元,但两次延期后仍未能履行。
法院审理发现,两人在首次承诺时未做资金准备,甚至在交易所质询时提交虚假存款证明。最终法院判决二人赔偿投资者损失共计78万余元。
5 上市公司积极响应
伴随监管风暴,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强化公司治理。瑞康医药集团于2025年9月公告最新修订的《股东会议事规则》。
新规则明确股东会召集程序与提案要求,规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及持股1%以上股东均有权提出提案。规则强化了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要求审议影响其利益的重大事项时需单独计票并披露结果。
上实发展也在2025年9月编制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强调“平等性原则”:公司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应当平等对待所有投资者,尤其为中小投资者参与活动创造机会、提供便利。
6 保护投资者权益
证监会已在2025年系统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将出台中小投资者保护政策措施文件。这一消息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而言,无疑是重磅利好,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通过推动健全特别代表人诉讼、当事人承诺等制度机制,将为中小投资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维权途径,降低维权成本,增加维权胜算。让他们在面对侵权行为时有了更坚实的法律后盾,真正做到腰杆子硬了,说话也有底气了。
2025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严格公正执法司法 服务保障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投资者保护、市场参与人规范、司法行政协同等五个方面提出了23条意见。
监管风暴并未停歇。证监会表示将持续强化对股东减持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从严惩处违规减持行为。
数据显示,10月10日有7家上市公司发布减持公告;10月11日有8家;到了10月12日,只有4家。数字的下降表明监管风暴已经产生震慑效应。
资本市场要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好地保护投资人权益。随着司法与行政监管的深度协同,投资者的权益保护正贯穿市场运行全过程。
股票配资成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