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军方接收到的雷达监测报告,无疑在“台独”分子以及那些本就不愿为台湾当局效力的士兵中引发了极大的恐慌情绪。
自7月1日起的短短四天内,解放军派出了多达142架次战机,配合数十艘战舰,形成严密包围,将台湾岛如铁桶般封锁。值得注意的是,072A型登陆舰更是逼近至台北港外50海里范围,展现强势姿态。
与此同时,中美军机在高雄外海关闭应答器,进入电子静默状态,形成紧张对峙。这场由赖清德亲自引爆的危机,使得台海局势迅速陷入前所未有的高压漩涡。
自7月1日起,台湾军方雷达站的操作员面对屏幕上密集闪烁的光点,纷纷感到恐惧,甚至有些人浑身颤抖不已。
仅仅四天时间内,解放军就派出142架次战机联动数十艘战舰,在台海上空和海域展开规模空前的警巡行动。更让岛内震惊的是,一架歼-16战机逼近基隆港,仅相距60海里。
解放军的山东舰航母编队也首次成功切断巴士海峡,配合火箭军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形成东西双向夹击的火力网。
这种高强度的压迫式巡航行动绝非偶然。台湾军方观察员指出,解放军的战术已大幅升级:战机分成北路与西南多路,对所谓“海峡中线”展开突破,形成立体包围态势。
展开剩余85%登陆舰更罕见地抵近台北港外50海里,模拟实施海上封控作战。歼-35隐形战机则配合东风导弹同步演练所谓“斩首行动”,直接瞄准台湾军方指挥中心。
正如台军前海军舰长吕礼诗所言:“东亚军事格局早已发生根本变化,美军现在连巴士海峡都不敢轻易通过。”
事实上,早在6月27日,就有照片曝光让台防务部门极为尴尬:一艘解放军072A型坦克登陆舰游弋在淡水河口外,距台北港仅50海里,但台湾海军却没有任何舰艇跟踪监控。
这一情况暴露出台军防御的严重漏洞。曾经的台湾军方高层公开批评称,民进党当局建立的四层防御体系实际上形同虚设:卫星侦察存在空白,无人机巡逻瘫痪,战机例行侦察流于形式,海上雷达覆盖严重不足。
更为讽刺的是,7月4日台军高调宣布美制“海马斯”火箭炮连正式成军,却对眼皮底下逼近的登陆舰毫无察觉。
现代战争极度讲究速度,登陆舰50海里的航程不过短短一餐饭时间,结合气垫船和舰载直升机,作战效率极高。
7月2日,高雄外海上空上演了一场无声的空中对峙。一架解放军战机沿台湾24海里海岸线低空飞行,与闯入的美军P-8A反潜巡逻机狭路相逢。
双方几乎同时关闭了ADS-B应答器,进入雷达静默模式,使得整个空域成为一片“电子迷雾区”。这一“闭眼过招”的战术充满深意:ADS-B本为民航防撞装置,战时关闭意味着电子对抗与战术机动的开始。
美军P-8A在解放军主场被制约,体现出美军印太司令部近年来的困境:航母被迫避开敏感水道,侦察机行动受限。两个高手都收起刀鞘,下一步势必将亮出真功夫。
此次危机的导火索是赖清德上任后推出的“团结十讲”。前四讲中,他从鼓吹“两岸互不隶属”到质疑联合国2758号决议,再到断言“中国从未统治台湾”,集合了各种“台独”言论的精华。
更为危险的是,民进党当局将挑衅行为与军演紧密结合:一边推进“潜艇自造”计划,一边于7月9日启动“汉光41号”军演。
这次演习首次设定“2027大陆攻台”剧本,征召2.2万后备军人进行城镇战模拟,意图将民众绑入“台独”阵营。国台办精准定性称,这正是“战争贩卖者”的标准操作。
台海局势日益紧张,美国国务院7月4日紧急发声,但却演绎出典型的“甩锅”戏码:责怪大陆“加剧紧张”,却对美军机闯入台湾空域、对台军售及赖清德的挑衅噤若寒蝉。
这种双重标准已被广泛识破。山东舰切断巴士海峡时,美军“里根”号航母却在外海观望;解放军登陆舰逼近台北时,美军忙于培训台军操作“海马斯”火箭炮。
华盛顿的算盘十分清楚:把台湾当作消耗品,自身坐享渔利。但大陆的反制则直指核心利益。142架战机的飞行轨迹划定了红线,宣示台湾是核心利益,绝非可随意博弈的筹码。
整体来看,解放军此次反制行动彰显三重战略意图:通过常态化警巡压缩“台独”空间,牢牢掌控关键稀土资源阀门,揭露美台勾连的冒险本质。
值得关注的是,正当台军进行“城镇战”演练时,大陆商务部对8家台湾军工企业实施了稀土禁运。
这些企业利用大陆稀土制造导弹瞄准大陆,典型的“吃饭砸锅”行为。大陆手中还有更多政策工具可用:从调整ECFA早收清单,到管控台积电产业链,从行使金门厦门水域执法权,到南海联合战巡,招招命中要害。
台独势力应深刻认识:红线绝非虚设!当072A登陆舰航迹划过台北外海,当歼-20战机引擎声回荡在基隆上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日益清晰:大陆“反独促统”的决心坚不可摧,任何误判都将付出惨重代价。
美国国务院的指责毫无说服力,台军“汉光演习”沦为政治表演,赖清德的“团结十讲”正把台湾推向危险边缘。
历史多次证明:红线不是画给人踩的,而是让人止步的,这句话应被某些人深深铭记,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参考资料:《台媒炒作:台“汉光”演习前夕,解放军31架次军机、7艘军舰持续在台海周边活动》——环球网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成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